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高校 > 正文

首都高校志愿者保障冬奥,“00后”用专业赢得外国友人点赞!

来源:公益之声| 2022-02-18 17:04:52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首都高校有1.4万名师生作为赛会志愿者,为各国运动员、教练员等提供保障服务。这其中有不少“00后”,他们穿上蓝色的志愿者服装,在北京冬奥会赛场上用专业和热情,为世界展现中国形象,频频收获外国友人点赞。这其实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也是一次激情的相约,志愿者们以青春之力响应祖国的召唤,积极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

清华大学志愿者程浩生

“搭桥之人”的使命与信仰

程浩生,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全球环境国际班本科生,来自澳门,北京2022冬奥会对外联络分队志愿者。程浩生曾作为核心成员组织和参与《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COP15生态文明论坛和全球青年零碳未来峰会;曾为2021年清华大学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获教育部港澳台奖学金特等奖、解振华能源环境奖学金、五星志愿者等荣誉。在冬奥期间,他担任奥林匹克大家庭助理(简称OFA)志愿者,主要负责奥林匹克大家庭核心客户群的陪同服务与交通联络工作,包括信息传达、日程跟进和危机处理等。

来自澳门的清华“斜杠青年”

“我的普通话非常普通!”程浩生谦虚地说到。但实际上,程浩生的普通话与他自己都不普通——他是一名“斜杠青年”。多元化的背景、多样的兴趣、多领域的探索,帮助他不断积累青春远航的动力。始终如一的坚持,使得他不断积蓄青春搏击的能量。

\

生长于澳门的程浩生,正在内地感受时代脉搏,挥洒自己青春的汗水。现在的他,是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全球环境国际班的大三学生,期待自己成为明科学、知国情、有眼界、能担当的环境外交专家,为在国际环境治理领域做出贡献而努力。

他还是一名体育与艺术的爱好者、参与者。“无体育,不清华嘛!”程浩生坚持体育锻炼,哪怕一个人暂时封闭在房间也时常提醒自己自律即自由。他还擅长长笛演奏,也曾参与管乐队、军乐队的演出。偶有外出不便时,他仍心心念念自己的音乐“老伙计”。

而他最引以为豪的是他始终如一的“义工”身份。在澳门,志愿服务工作者又称为“义工”。“义工就是我的第二课堂、第二家庭。”程浩生从初一开始接触志愿服务工作,常常奔走于澳门的街头,组织、策划各种回馈社会的服务工作,推广正向价值观。来到清华后,他做“义工”的天地更宽阔了。不论是引领风气之先的环境保护、国际论坛的各种志愿者,还是行走丈量祖国大地的支教老师、调研专员,都有着程浩生的身影。

有了这些国际视野的巩固、家国情怀的深植、工作经验的夯实、服务热情的积攒,当冬奥会来临的消息传来时,程浩生内心中的那把火便瞬间在冬天熊熊燃烧了起来。

“要展现出中国青年最好的一面”

程浩生所担任的奥林匹克大家庭助理(OFA)需要接待外宾,所以对英语能力和人际交流能力的要求极高。“这个岗位挑战非常大,但是也太有趣了!既能实现我做志愿的初衷,又能提升个人技能,还能在与外宾的交流中了解其他国家的国情与文化。”提起他的工作,程浩生的语气中充满了自豪与期待。

OFA志愿者的重要性非同一般,他们会与外宾产生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所以最能代表中国作为主办方对待外宾的态度。等待客户来京时,程浩生的心情是期待又紧张的。一方面,他希望可以实践事前学习的服务知识,且讲好冬奥、讲好中国的故事。另一方面,他也在时刻提醒自己,需要做好充足准备去迎接这份志愿工作。

然而,这份紧张在他第一次和自己负责的客户见面时“全然褪去”。客户十分热情,并且体谅志愿者的工作,“这样的环境,让我可以更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为客户安排好日程。”程浩生开心地说道。

“希望让大家感受到多边主义的可行性”

“在OFA的岗位上,做一个交流沟通的桥梁,是一件很光荣且有意义的事情。”

谈到本次冬奥志愿工作的期待和目标时,程浩生坚定地说道:“我最希望的就是做好接待外宾的工作,让他们留下对中国、对北京、对清华人、对澳门人最好的印象,留下本次冬奥最美好的回忆。”

\

作为一个来自环境学院且参与过多次环保志愿活动的学生,程浩生一直都在关注绿色冬奥:“绿色冬奥本就是一个展示大国责任的好例子,我很希望能和大家多讲讲这些,为促进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贡献一份青年人的力量。”

“工作棒、细心、守时、热情……”这次词语是贵宾对程浩生志愿服务工作的高度评价。

这个来自澳门的20岁少年,就这样在冰天雪地中燃烧着自己的激情。我们只能看到他与外宾谈笑风生的样子,却无法看到他日复一日的学习与排练,也无法看到轻松言语之下暗藏的家国情怀。而在他的背后,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的清华人也在这一国际盛事中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生逢盛世,肩负重任。怀揣着使命前行的他们,必将在冬奥这个国际舞台上绽放出绚丽的光芒。

中国人民大学志愿者团队

零下20℃的“人大红”

在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有这样一群人大人,他们看不到精彩的比赛,他们听不见现场的喝彩。他们有的住着最简单的宿舍,他们有的守着最单调的岗位。在蜿蜒的雪道,在崎岖的山路,那些头顶的星光、那些战友的问候,赋予这每一个平凡无奇的瞬间,以独一无二的意义。

因为他们,“人大红”在京北雪原零下20度的奥运场上熠熠发光。

不惧低温,共越风雪

除夕当天,张家口团队志愿者与学校视频连线问候新年,而持续的低温使得连线设备一度被冻坏,视频多次掉线。寒风凛冽,但零下20度的“人大红”依旧是这个冬奥年令人难忘的一抹色彩。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共有4个竞赛场馆和5个非竞赛场馆,中国人民大学87名师生志愿者在山地新闻中心和云顶滑雪公园开展服务。

\

最低零下20多度是张家口赛区的常态,但漫天的风雪没有浇灭人大志愿者们的热情,刺骨的寒风没有吹垮他们的斗志。“冷”是志愿者们需要直面的第一项挑战,在零下20多度的室外待上几分钟,志愿者们的眉毛就会结霜。

公共管理学院2019级本科生陈宇涵主要在室外岗位服务云顶雪上项目训练及正赛,她表示在值班过程中最直接的感受是冷,零下20度的云顶,结霜的帽子、口罩、发梢、眼睫毛,都是前所未有的体验。“值班时基本只能站着,最多原地活动一下,等有其他小伙伴或主管来顶岗时就进入到室内休息几分钟。”而比赛则是陈宇涵值班时御寒的“小妙招”,比赛不仅能略微转移注意力,雪场上运动员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也往往让她深受震撼。

张家口的严寒也使得驻地与场馆往返通行的路尤其艰难,新闻学院2018级本科生陶心怡对此印象深刻。“这条路是专门为志愿者临时上下班开辟的一条狭窄山路,但依然不太好走。尤其是张家口天气寒冷,路面上经常有很多积雪。每次走这条路都需要非常小心,特别是刚开始的时候,两只眼睛死死地盯着地面,担心自己滑倒。通常我们会选择与其他志愿者结伴同行,一起上下班。”

凛冽寒风中,防寒服、暖贴和保温杯是必备,志愿者们穿越风雪时身边也始终有人陪伴。理学院2020级本科生李程介绍,来自学校和场馆的物资保障一直支持着他们守好第一线。“学校的后勤保障团队以及场馆的‘志愿者之家’,为我们提供了各种暖贴、足贴。这种供应基本上对我们来讲都是不限量的,我们想用的时候随时都能用到。”志愿者们为后勤保障点赞,更坚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做好每一天的工作。直面冰雪,更以热情感化冰雪。

法学院2019级本科生张钰宁说:“首先肯定全副武装,做好物理上的御寒准备;其次,是精神上的鼓舞,看到运动员们激动人心的比拼、记者们的敬业,会觉得没有那么冷;最后就是感谢团队的支持,我们同小组的志愿者之间会相互轮换,让大家保持比较好的身体状态。”

不畏严寒,不惧风雪,他们以朝气蓬勃的青春姿态迎接凛冽寒风,以更饱满的热情、更标准的服务、更优良的作风向世界展现中国形象。蓝衣在身,而心中的“人大红”始终支撑着每一位人大志愿者在张家口零下20度的寒风中坚守和奉献。

站好我的第一班岗

志愿者岗位不同,负责的具体工作也有差异。比赛场馆中活跃的志愿者多被人关注,而在镜头照不到的地方,仍有人默默坚守职责。

张家口山地新闻中心验证岗就是这样一个缩影,14位人大志愿者正以自己的方式为冬奥助力。“您好,请测量体温”“请出示证件”是他们最熟悉的日常任务,N95口罩、头戴面屏和医疗手套则是他们最亲密的伙伴。

验证志愿者主要工作是在各验证点检查进出场馆人员的权限,并核验工作证。查看胸前卡牌、测温、消毒,帮助各类人员顺利进入场馆,“简单重复、专业性要求低”是很多人对这一岗位的最初印象。

而验证岗也是少有的、需要24小时倒班的岗位,早班、午班、夜班三班轮换,志愿者共需值班27天,目前为两人一班、九天一轮换,意味着一人要连值九天夜班。就是在这样的岗位上,志愿者们经历着人生的第一班夜岗。

倒时差是这群志愿者最先遇到的“拦路虎”。晚上11点到第二天早上7点的通宵晚班对他们来说,是实打实地难熬。“困、累、静、黑的感受会在某个时刻突然放大,席卷整个神经。”外国语学院2019级本科生孙溪悦的第一次夜班就把微笑留给别人,把眼泪留给自己。“1月24日中午我们到了驻地,25日正式开始培训,大概持续了半天。我没有想到我的岗位在25日晚上就要开始三班倒了,所以我回宿舍艰难地躺了三四个小时后就开始我的第一个通宵晚班了。”

\

“我通常会在心里想起:我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验证点的小伙伴共同守护着我们的场馆,正是这种团结的感受让自己一个人也不再孤单无助;同时我也会告诉自己所做的这一切并没有什么辛苦的,总有比自己更辛苦的人在黑夜中忙碌、在寒风中奋斗,我所做的只不过是在黑夜中为冬奥添一抹亮色,与小伙伴们汇聚成光一起照亮冬奥,让场馆的冬奥人更有安全感。”正是这种心态的转变让理学院2020级本科生李程在黑夜值班中仍充满力量。

正如劳动人事学院2019级本科生毛新喻所说:“不论小雪花还是大雪花,本质上都是为了保障整个团体的运行,每个重复性高的小环节都很重要,我们都要为后面的志愿者站好第一班岗。”

“虽然夜晚主要是一些交通志愿者进进出出,但我们也需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做好迎接工作。长期的夜班下来,明显感受到了腰酸背痛,但是也逐渐开始习惯了志愿工作的节奏。”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考验是社会与人口学院2020级本科生车璐璐的切身体验。

走上夜班岗位的志愿者,出于疫情防控需要,面屏一定得时时刻刻戴好,这时候喝水也成了比较“艰巨”的任务。

“我们在工作岗位上8个小时要一直戴着面罩和手套,换口罩的时候要按照标准的流程减少和口罩的接触面积,在岗位上我们绝对不能摘下口罩,吃东西喝水的话,都需要去外面空气开阔的地方,或者去志愿者之家。”因为时刻戴着口罩,商学院2018级本科生李挺与搭档合作十几天都不知道对方的长相。

无论身处怎样的岗位,志愿服务最重要的是尽职尽责的态度。这是确保场馆人员流动安全的严谨态度,也是持续欢迎广大媒体记者的热情态度,更是展示中国青年志愿者形象和人大形象的服务态度。

把所有的事做好做精是张家口人大志愿者一贯的目标,工作辛苦但也快乐,心中共同的美好期盼是成功办奥,展现人大人的风采和良好的国家形象。

(编辑:侯程方 作者:admin)

分享到:
版权申明

凡本网注明“XXX(非公益之声)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

高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