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高校 > 正文

西安培华学院“星火启航,红梦振乡”志愿服务队:以星火之志,赴振兴之约

来源:益童前行| 2025-08-15 16:00:07

盛夏七月,西安培华学院“星火启航,红梦振乡”志愿服务队从古城西安出发,奔赴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市红军镇,自7月6日至7月15日,开展为期十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走出校园,走进乡村,走入大山,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课堂上的所学延展到田野和村落之中,在学习中行动,在行动中学习,用青春智慧与专业能力为红色热土注入振兴动能。

\

走访调研:在民情脉络中发现发展动力

团队抵达红军镇的第一步,便是走近群众、了解乡村。队员们分组深入农户家中,听取村民对生产生活、教育保障、产业发展的诉求,察看田间作物的长势与道路水渠的现状,了解居民日常生活的喜与忧。

走访中,红仁核桃产业园引起了格外的关注。这一特色农业项目,不仅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更是乡村振兴的希望所在。队员们通过与村干部和种植户的交流,了解到产业园已初步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体系,但也面临着品牌塑造与市场拓展的挑战。这为团队后续的服务与策划,指明了努力方向。

\

探寻历史:在红色沃土中汲取精神力量

红军镇是一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队员们走进红军纪念馆、红军墓、九龙山战斗遗址,学习革命先辈在艰苦条件下的英勇与坚守;在核工业纪念馆与延安精神展馆,体悟“突破封锁、自力更生”的坚定信念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些鲜活的精神财富,不仅丰富了队员们的思想视野,更让他们认识到,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壮大,还需要文化的浸润与精神的引领。

\

\

知行合一:将所学转化为振兴的实际行动

带着对民情的深入了解和对红色精神的深刻感悟,志愿服务队迅速投入到助力乡村发展的具体实践中。他们用镜头记录红军镇的独特风貌与产业特色,策划并制作《红军镇红色印记》系列短视频和图文专题,将红色故事与乡村景象推送至网络平台,让更多人认识并关注这片红色热土。在红仁核桃产业园,他们用专业视角拍摄宣传素材,优化品牌文案表达,提出“品牌化运营、电商化销售”以及“核桃+蔬菜”“核桃+中草药”套种的可行思路,帮助产业拓宽市场空间、提升附加价值。

在服务民生方面,他们参与修复暴雨冲毁的道路,清理河道淤塞,保障村民出行与生产安全;协助村委开展防汛知识宣传,增强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在文化育人环节,他们走进红军镇幼儿园,将红色诗歌、榜样故事与非遗漆艺相结合,设计“童心向红·红梦燃乡土”主题课程,在寓教于乐中播下理想与文化的种子。志愿服务队还在核工业纪念馆的屋顶,参与光伏板清洁志愿活动,用实际行动支持绿色低碳发展。

这些行动彼此衔接、相互支撑,既是对调研成果的实践回应,也是对红色精神的现实传承。队员们在一次次服务中锤炼能力,在一次次劳动中深化理解,把“学”与“做”紧密结合,将青春的热量注入乡村振兴的血脉之中。

\

以做促学:在行动反思中实现成长

每天的工作结束后,团队都会集中复盘当天的行动与收获,把田间地头的观察与课堂知识对照,把群众的声音与自身的专业能力结合,寻找更有效的服务路径。这种循环式的“调研—实践—反思—再实践”,让他们对乡村发展有了更加立体而深入的认识,也让个人能力在一次次历练中稳步提升。

他们明白了,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工程,更是民生工程、文化工程、生态工程;明白了青年应当把自我理想与国家战略结合起来,把个人奋斗与乡村未来紧密相连。

\

结语:青春在大地上开花,振兴在实践中生根

这场“三下乡”之行,是一堂没有书本的思政课,更是一场走向广阔天地的青春征途。志愿服务队用脚步丈量山河,用汗水回应使命,在山川原野间学习课堂之外的知识,在基层社会中感悟信仰的力量。

他们从红军镇带走的,不仅是调研数据和影像资料,更有对乡村现实的真切理解,对基层智慧的深刻感受,以及将所学所悟转化为振兴动力的坚定信念。乡村振兴是一条久久为功的道路,需要青年一代的长期参与与持续奋斗。

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入基层,不仅是一次角色的转换,更是一次价值的升华。唯有把青春与热血注入广袤的大地,才能让理想在泥土中生根,让振兴在行动中开花。十天的奔赴只是开始,未来他们将继续以更加成熟的姿态,与乡村共成长,与时代同奋进,把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让红色热土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希望。

\

撰稿:陈俊旭

指导教师:崔紫晶、潘迎丽、徐召卡

(编辑:贺梦醒 )

分享到:
版权申明

凡本网注明“XXX(非公益之声)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

高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