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活动 > 正文

广西师范大学:调研解构彩礼返还裁判规则,助推民族地区婚俗法治化进程

来源:网络综合| 2025-04-20 08:37:08

近日,广西师范大学“法绘乡缘,礼韵婚俗”研究团队完成广西地区彩礼返还纠纷裁判规则专项调研,其成果为民族地区婚俗文明法治化建设提供重要实践样本与理论参考。此次调研聚焦国家法与民族习惯法衔接难题,系统梳理彩礼返还纠纷司法实践困境。

作为我国传统婚嫁习俗,彩礼承载深厚社会文化内涵。但近年来,涉彩礼纠纷案件数量持续攀升,部分案件引发恶性社会事件。在广西多民族聚居地区,司法实践中面临彩礼返还条件界定、返还比例划分、民族习惯与法律规范协调等多重挑战。为此,广西师范大学“法绘乡缘,礼韵婚俗”研究团队于2024年7月至2025年3月,对桂林、柳州4个县区25个行政村开展实地调研。

调研综合运用问卷调查、田野访谈、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团队通过发放问卷收集当地民众对彩礼习俗认知、给付标准及返还诉求等数据;深入基层法院,调取300余件典型案例,梳理司法裁判难点。在桂林市阳朔县,调研发现彩礼形式多元化(含现金、实物、虚拟财产等)导致数额认定困难,复杂情感关系与家庭伦理因素加剧司法裁量难度。团队通过分层抽样,对阳朔6镇3乡进行深度走访,构建起地域化彩礼实践数据库。

\

团队与阳朔县人民法院法官开展座谈会

在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团队采用参与式观察与半结构化访谈,系统收集当地彩礼习俗、婚宴传统等民俗资料。调研显示,家事审判改革显著提升当地群众法治意识,女性权益保护意识增强,为彩礼纠纷多元化解奠定社会基础。在柳州市柳北区家事少年案件审理中心,团队提炼出涵盖共同生活时长、过错责任、生育情况等维度的彩礼返还比例量化依据。

\

团队与三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法院法官交流

通过对大量案件的系统分析,研究明确广西地区彩礼返还裁判的核心考量因素,包括共同生活时间、过错责任、民族习惯法兼容等。同时指出当前司法实践存在三大突出问题:彩礼与赠与法律界限模糊、新型支付方式(如电子转账、虚拟货币)带来证据认定难题、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衔接机制缺失。针对上述问题,团队提出七大解决方案,涵盖完善法律条款、强化调解机制、构建裁判指引体系、倡导理性婚恋观等维度。

\

团队与柳州市家事少年案件审理中心法官合影

此次调研成果不仅为广西地区彩礼返还纠纷裁判提供理论支撑,更为全国民族地区婚俗文明法治化转型贡献智慧。广西师范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深化婚俗法治研究,推动调研成果转化为地方立法与司法实践,助力新时代婚俗文明实现法治与德治有机融合。(文:潘琪 黄晓玉)

(编辑:贺梦醒 )

分享到:
版权申明

凡本网注明“XXX(非公益之声)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

活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