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基金会 > 正文

为了“一湖清水” —— 世界自然基金会对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提出建议

来源:世界自然基金会| 2022-05-27 15:09:08

日前,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进行公众参与第二次信息公示。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对该项目始终高度关注,并借此契机提出了我们的建议。

鄱阳湖拥有两块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重要湿地,是中国加入“世界生命湖泊网”的唯一代表,作为亚洲最大的候鸟越冬栖息地和江豚最大的野生种群栖息地,其湖区地貌和生境独特、生物多样性和物种资源丰富,是中国的水安全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地区之一,对于维系长江流域生态安全、水安全、粮食安全和防洪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全球生态格局中的地位无可替代。

春夏洪水秋冬干旱是鄱阳湖的正常水文规律。“洪水一大片,枯水一条线”是千百年来关于鄱阳湖洪枯自然节律的生动写照。巨大的水位变幅和快速水体交换是鄱阳湖最重要的生态特性,大量栖息于此的物种也适应了这样的生态节律。通过工程等人工干预措施调节水位将彻底改变河湖关系,这是否是解决湖区所谓的干旱问题的正确途径,仍无可信可靠的科学论证。为了“一湖清水”,无坝(闸)替代方案仍然应该作为维护鄱阳湖生态系统健康和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与实践的最优选择。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鄱阳湖对于保护全球和长江生物多样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2016年以后,国家充分践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颁布了《长江保护法》、《湿地保护法》等法律,实施了长江“十年禁捕”、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等政策,公布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等文件的行动指导,将长江流域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视为重中之重,是流域保护的典范。

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政府多年来在湿地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的成就受到世界广泛关注。今年,中国正在主办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还将主办《国际湿地公约》第十四次缔约方大会,彰显了中国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保护方面的引领作用。

我们观察到,在全球应对环境问题的过程中,保持河湖连通成为了多国政府、企业、民众的共识。2021年,仅欧洲就拆除了至少239个闸坝,从而逐渐减少对鱼类洄游的阻隔,保护生物多样性并恢复生态系统,增强气候变化韧性。而对于河流湖泊阻隔所引起问题的相关的学术研究更是数不胜数。目前,“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成为了自然和人类共赢的发展模式。

我们期待,在国家生态文明的背景下,鄱阳湖地方部门能顺应国家和全球的主流发展理念,从长江流域整体规划和候鸟迁飞区的大局出发,严格遵守《长江保护法》,探索新时期的发展思路,广泛邀请生态学家、保护工作者等参与讨论,充分吸收国内外优秀经验,维持鄱阳湖自然水文节律,切实保护鄱阳湖生态系统,并形成更好的方案,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同繁荣。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是全球最大的生态环境保护组织之一,也是《湿地公约》官方认可的国际合作组织,在保护全球生态系统完整,特别是江河湖泊及其重要物种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我们愿提供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建议,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编辑:侯程方 作者:admin)

分享到:
版权申明

凡本网注明“XXX(非公益之声)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

基金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