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活动 > 正文

柯锡俭:退休后为家族、家乡与公益事业无私奉献

来源:网络综合| 2025-07-22 09:59:43

\

近日,武宁县委党校退休职工柯锡俭的事迹在当地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位 1949 年 9 月出生的中共党员,在退休之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家族、家乡的发展以及公益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小姓建成大祠堂,引领乡风文明

柯锡俭退休后,将目光投向了家族的乡风文明建设。柯姓在石门银炉是小姓,此前一直没有祠堂。每到清明集体扫墓时,若遇雨天,族人只能揣着碗站在屋檐下吃饭。柯锡俭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毅然决定牵头建造祠堂。

建造祠堂并非易事,按当时造价,最简易的也不少于 50 万,而柯家总共 107 个男丁,即便每人出资一千元,也不过十万多点。但柯锡俭没有退缩,他从县城卷起被子回到老家,积极组织族人选地址、做预算、订规划、签合同。当地脚梁打好后,他自己先垫付了第一笔四万元基建款。

然而,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压力并非资金问题,而是族人的迷信思想。就在祠堂即将完工时,碰巧有一人查出肺癌,还有一人感冒久治不愈,部分族人竟将这些归咎于祠堂,无形的压力让柯锡俭喘不过气来。但他没有放弃,在族人的共同努力下,前后仅七个月,一幢占地 240㎡,总耗资 32 万余元,融古建筑与现代风格于一体且附属建筑齐全的柯氏宗祠顺利告竣。

小姓建起大祠堂,在当地传为佳话。柯锡俭并未满足于此,他以祠堂告竣为契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时代新思想有机融入家风家训,引领族人厚植家国情怀,成为当地乡风文明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柯锡俭深知,人若失去信仰,沉沦于迷信,比没有祠堂躲屋檐下吃饭更可怕,于是他决心用文字做一个精神家园的耕耘者。

笔耕不辍,以文载道传递正能量

柯锡俭仅有小学文化程度,想要“以文载道”困难重重。但他没有被困难吓倒,买来《老人与海》《羊脂球》《儒林外史》等名著刻苦研读。他拒绝了别人的高薪聘请,远离扑克、麻将等娱乐活动。在女儿女婿家做客时,女婿要带他去外面游玩、吃大餐,他也不为所动,宁可在家吃面条。

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十年边学边写,柯锡俭的散文作品如“论奉献”“话春风”“别忘初心”“正义之心不可无”等陆续在《九江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教师报》《长沙晚报》《江南都市报》等全国较有影响的刊物发表。他先后加入江西省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并于 2020 年将作品结集为《点亮一盏心灯》。柯锡俭认为,“论奉献”“别忘初心”不能只写在纸上,更要付诸行动。

汇聚爱心,助力公益事业

柯锡俭的工资不算高,每月 4800 来块钱,但他决定每年省出2万块钱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虽然这笔钱在庞大的社会需求面前只是杯水车薪,但柯锡俭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奉献的意义。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能让更多人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柯锡俭从建设祠堂到笔耕不辍,再到助力公益,一步一个脚印地践行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他的事迹不仅为族人树立了榜样,也为家乡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成为了当地社会文明进步的生动写照。相信在他的影响下,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为家族、家乡和公益事业奉献的行列中来。 (采编:施业青)

(编辑:贺梦醒 )

分享到:
版权申明

凡本网注明“XXX(非公益之声)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

活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