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活动 > 正文

郑大“豫韵传薪”实践团探访郑州博物馆,探寻戏曲根脉传承千年声韵

来源:中益综合| 2025-08-18 17:14:14

“以歌舞演故事,以声韵传文脉。”中国戏曲作为流淌千年的文化长河,在河南这片沃土上孕育出无数璀璨明珠。近日,郑州大学“豫韵传薪”实践团成员走进郑州博物馆,在“豫声豫调”展厅开启了一场探寻戏曲根脉、传承文化薪火的实践之旅。

\

团队成员合影

参与此次实践活动的“豫韵传薪”实践团成员分别来自郑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符芯蕊、张淑涵、张佳奕、刘世豪、曹梦晴、魏子馥、吴清凤)、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屈建鑫)及商学院(刘素文)。

踏入展厅,仿佛穿越时空长廊。展板上的文字静静诉说着戏曲的千年历程:从秦汉萌芽到宋元成型,再到元杂剧标志成熟,八百余年的时光里,这颗文化火种繁衍出360多个剧种,成为当之无愧的国粹。而河南作为戏曲重镇,豫剧、曲剧、越调三大剧种均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同三颗明珠,在中原大地上熠熠生辉。

在豫剧展区,实践团成员们被激昂奔放的旋律所吸引。作为我国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豫剧以“河南梆子”之名从明末清初走来,流行足迹遍布陕、甘、晋、冀等十余省区。祥符调的古朴典雅、豫东调的豪迈奔放、沙河调的活泼明快…… 五大流派如同五彩花枝,在唱腔的花园里各展风姿。那些贴近百姓生活的剧情,用真善美的故事将趣味与思想交融,让成员们读懂了“黄河般的豪迈”里藏着的民生温度。

\

“脸谱墙”

转角来到曲剧展区,一股烟火气扑面而来。这个源自民间小调与踩高跷结合的剧种,自1926年登台以来,便以“曲子戏”的亲切模样走进百姓生活。南阳曲子如长者低语,浑厚委婉间藏着岁月故事;洛阳曲子似孩童欢歌,明快灵巧中满是生活灵趣。通俗易懂的唱词里,藏着的是最鲜活的民间喜怒哀乐。

越调展区则透着历史的厚重。关于它的起源,或与战国范蠡归隐传艺有关,或与元曲“九宫十三调”一脉相承,神秘色彩中更显文化底蕴。从曲牌体到板腔体的演变,从唢呐竹笛到短杆坠琴的伴奏革新,越调以真声为主的唱腔优雅纯朴,每一个音符都像是从历史深处走来的雅士,诉说着时光沉淀的韵味。

展厅中一面 “脸谱墙” 让成员们驻足良久。红脸的忠义、白脸的奸诈、黑脸的刚正…… 色彩与图案构成的“第二张脸”,既是角色的身份密码,更是戏曲视觉艺术的浓缩。关羽的赤胆、曹操的权谋、包公的刚正,在脸谱的无声诉说中,戏曲里的百态人生跃然眼前。

“原来河南戏曲不止豫剧,曲剧的烟火气、越调的历史感都让人着迷。”实践团成员在交流中感慨,“这些不仅仅是舞台表演,更是河南文化的根脉,藏着一代代人的情感记忆。”在他们看来,戏曲中蕴含的伦理教化、审美滋养,在当下依然是珍贵的文化养分。

\

团队参观郑州博物馆时合影

“传承不是守旧,创新更要扎根。”团队指导老师表示,戏曲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实践团成员们也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博物馆之行为起点,把汲取的文化养分转化为行动力量:通过校园戏曲沙龙讲好剧种故事,用短视频平台推广经典唱段,甚至尝试将戏曲元素融入校园文艺演出,让年轻一代感受豫韵之美。

从博物馆走出,实践团的“传薪”之路才刚刚开始。正如那些在岁月中不断传承革新的戏曲唱腔,年轻的身影正带着千年文化的温度,让豫声豫调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继续流淌。这份承载着人文底蕴的文化遗产,终将在青春力量的守护下,传薪不息,声韵绵长。

(编辑:贺梦醒 )

分享到:
版权申明

凡本网注明“XXX(非公益之声)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

活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