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普 > 正文

千年邮驿:敦煌悬泉置

来源:中国科普网| 2022-05-13 17:56:41

\

\

去敦煌,除了莫高窟,别忽略了著名戈壁驿站悬泉置。

前不久,笔者和朋友慕名驱车前往,蓝天暖阳下,当西距敦煌64公里的悬泉置遗址渐渐逼近时,仿佛2000多年的历史迎面而来,触手可及。史载,自汉武帝挫败匈奴后,除了中原疆域外,西域还有乌孙国等30多国,由于通往京城长安路途遥远,人烟稀少,又缺乏食物补给。为克服这些摆在邻邦面前的实际困难,同时为便利同西方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沟通,促进共同繁荣,及时传达政令,西汉除设立了河西(酒泉、武威、敦煌、张掖)四郡外,又设置了大小多处邮驿设施,悬泉置便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处。

悬泉置,汉武帝时名“悬泉邮”,汉昭帝时改称“悬泉置”,东汉后期又改称“悬泉驿”,魏晋时废置,到唐代又名“悬泉驿”,宋朝以后逐渐废弃,前后延续近400年之久。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有组织传递信息的国家之一,邮驿被视为“国之血脉”。1982年,原邮电部发行的一张纪念邮票,其彩绘壁画《驿使图》就出自悬泉置以东300多公里的酒泉市丁家闸壁画墓,跃马疾驰的信使手持凭信,快马加鞭。而笔者手头的中国邮政银行储蓄卡正面图案,也正是这张《驿使图》,这是古代千里河西走廊地区邮驿工作真实而形象的记录。

走进悬泉置遗址,笔者得以亲眼所见这座由坞院、马厩、房屋及其附属建筑构成的方形小城堡,大门朝东,四周为高大的院墙,边长50米,东北和西南角均设突出坞体的角楼。坞墙采用土坯垒砌而成。

悬泉置共出土汉代简牍3.5万余枚,其中字简牍2.3万余枚,其他遗物3000多件。研究发现,汉代时,政令发布及传播已形成一套严格的制度化规范体系,从而确保了中央政府与边地郡县等地方政府机构之间的政令畅通。除传递各种邮件和信息外,悬泉置还是当时大汉朝的官方“招待所”,迎送过往使者、官吏、公务人员和外国使者等。唐代诗人贾岛有一首五言诗,抒写的正是留宿悬泉驿时的心情:“晓行沥水楼,暮到悬泉驿。林月值云遮,山灯照愁寂。”到了悬泉驿,就远离了长安。山上的烛火映照着贾岛的孤寂和离愁。诗人想举头望月,明月却又被云遮住了,于是更加思念中原。

那么,作为汉朝“五里一邮,十里一亭,三十里为置”的古代邮驿,为什么这个“置”叫“悬泉”呢?

笔者研究发现,汉武帝时,贰师将军李广利西征大宛获胜后,得汗血宝马3000匹班师回京,途经敦煌,行至一海拔1700米左右的戈壁滩荒山前时,人困马乏,加上天气炎热,没有水喝,纷纷倒在戈壁滩上喘气。周围数十里寸草不生,派去找水的士兵都空手而归,李广利心急如焚,决定亲自去找水。李广利来到南面山中一看,山是秃山,谷是干谷,进山谷不远,迎面悬崖挡住去路,悬崖上不知何时何人写下了三个大字——“滴水石”。李广利不由怒火冲天,拍打着山石说:“滴水石,不见水,戏弄行人,徒有其名,毁我三军,留它何用?”说罢举剑上前,对滴水石奋力一劈,只见青石抖动,火花四迸。第二剑劈下去,黄风四起,天昏地暗。第三封刺进去,山裂地吼,岩石开口,一股清凌凌的泉水从青石缝中汩汩地涌了出来。三军人马顿时欢呼雀跃,争相痛饮。吃饱喝足,踏上归途。由于泉有灵,人多水深,人少水浅,总能满足。人们为了纪念“刺石成泉”的贰师将军,改泉名为“贰师泉”。在泉旁建了一座庙,名“贰师庙”,供奉李广利神像。因泉水从山崖上流下,当地人称此为“悬泉”,不久西汉在此设置了驿站,叫悬泉置。

驿站于1987年首次发现;1991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01年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迄今为止,是我国发现并保存最为完整、出土文物最多的汉代驿置机构。而在30多年前的一次文物普查中,这个被黄沙掩埋了两千多年的悬泉置被唤醒,从此揭开了大汉王朝在当时传递律令、上报军情、接待国宾的秘密,见证了丝绸之路当年的富足和繁华,再现了被湮没的2000多年前贯通中西方文明的交流历史,值得一看。

(编辑:侯程方 作者:admin)

分享到:
版权申明

凡本网注明“XXX(非公益之声)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

科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