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普 > 正文

寻找“曹操墓事件”背后的真相

来源:科普时报| 2025-04-11 09:07:58

\

图为西高穴2号墓前室,选自《追根寻迹:探寻“曹操墓事件”背后的真实》。

\

《追根寻迹:探寻“曹操墓事件”背后的真实》,吴苡婷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编创手记

作为一名科技记者,与曹操墓结缘是一种偶然。2010年1月23日,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某实验室正式向全国征集曹姓男性参与Y染色体检测。当时,我在复旦大学逸夫科技楼会议室见证了那一时刻。之后,我又多次参加了复旦大学主办的关于曹操Y染色体检测的新闻发布会。

2009年,河南省安阳市西高穴村的一座东汉大墓经考古发掘,被确认为魏武王曹操的高陵。然而,该学术结论经媒体报道后,却在民间引发了持续争议,公众对墓主身份认定的依据提出诸多质疑。

2013年之后,曹操墓的各种新闻热度减弱,但是公众心中的疑问并未散去,我个人也满怀好奇地等待与曹操墓相关的各种信息。

在与复旦大学出版社的接触中,该社科技部负责人梁玲老师鼓励我写一本书,探寻“曹操墓事件”的背后真相。2017年初,我开始动手撰写《追根寻迹:探寻“曹操墓事件”背后的真实》(以下简称《追根寻迹》)一书。

如何通过这本书,让公众深入地了解这一考古发现及其相关的科学事件?

最初,我将重心放在了解基因科学上,并“复盘”当时复旦大学科研团队工作的来龙去脉。我曾多次拜访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昇,他不厌其烦地将当年的各种细节一一向我还原。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辉和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文少卿也向我介绍了当时的各种情形,并把团队的一些最新的科研成果分享给我。进化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在百忙中接受我的采访,为我解答各种疑问。

在此过程中,我还梳理了复旦大学科技考古工作的历史脉络。在写作中,我努力将科技考古中的先进技术悉数呈现,这些技术包括碳十四断代法、热释光断代法、钾-氩断代法、铅同位素方法等。

在厘清科学内容的同时,我也开始梳理历史考古学的部分。在写作方面,我选取了各大报社相关稿件中的关键信息,然后根据时间主线进行梳理和展现。

2018年1月20日,我前往复旦大学参加生命科学学院人类遗传学与人类学系成立仪式。在活动间隙,我找到机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庆柱教授交谈。刘庆柱教授是曹操墓判定的关键专家之一,之后我与他进行了多次电话交流,对“曹操墓事件”的理解又加深了几分。

随着了解的逐渐深入,我越来越觉得,西高穴大墓很可能就是真正的曹操墓,但是这还需要进一步验证,这也让我反思当时出现巨大争议背后的原因。我同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金桥进行了多次沟通,讨论“曹操墓事件”背后的社会动力机制。

写作到了最后阶段,我打算去西高穴大墓现场看看,和考古专家们聊一聊。

2021年末,在河南省科协的帮助下,我到西高穴大墓现场走访,还与曹操高陵考古队队长潘伟斌建立了联系,他向我介绍了很多考古情况,也发给我很多相关论文。我对那些论文视若珍宝,并仔细地阅读。遇到深奥的内容,我就在网上查阅,或者向潘伟斌队长请教。

通过艰难努力,最终我完成了《追根寻迹》书稿的撰写,跨越了历史学、生命科学、新闻学和社会学四门学科。该书被列入了“复旦百年人类学丛书”。

实际上,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2014年之后已经不再有公开商榷曹操墓考古结论的文章。这说明墓主身份问题至少在学术界已经不再是需要讨论的问题。遗憾的是,考古成果与公众之间的高墙依然高高耸立。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在写作过程中,“曹操墓事件”的各种细节经常在我脑中回旋——如果专家能第一时间就进行多方位的考古科普工作,如果媒体工作者能够多听听考古专家的专业诉说,那么事件可能会向良性方向发展。但历史总有很多的偶然性和随机性,人类总是在真理和谬误的拉锯战中成长。希望《追根寻迹》一书,可以为读者回答当年的各种疑问。

(作者系上海科技报高级记者、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传播理论研究专委会理事)

http://www.kepu.gov.cn/news/2025-04/10/content_322381.html

(编辑:萧鼎 作者:张念茹)

分享到:
版权申明

凡本网注明“XXX(非公益之声)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

科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