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普时报| 2025-05-23 09:25:24
图①②: “都江堰”纪念封及内插页。(中国集邮有限公司供图)
图③: 都江堰全景。(作者供图)
图④: 都江堰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作者供图)
图⑤: “川流不息”篆刻章。(马国馨院士 刻)
都江堰,始建于秦昭王末年(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51年),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岷江干流,历经2280年,是世界上现存历史最久远的无坝引水工程。
都江堰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兴建,经历代不断改造与完善,沿用至今。渠首枢纽包括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项主要工程,分别起到分水、泄洪排沙和引水作用。
鱼嘴——位于江心沙洲顶端,将岷江分成内外二江,外江以泄洪为主,内江为引水总干渠。因选择在特定位置,在分水时具有调节内外江水流比例的作用,在旱涝时期形成不同的四六比例,适应了灌溉与防洪的需要。
飞沙堰——位于内江右岸的弯道处,比内江河床高两米,可将多余的水排出,起到泄洪排沙作用。岷江流量越大,飞沙堰排洪作用也越大。出现百年一遇的洪水时,可排出内江流量的四分之三以上。
宝瓶口——位于内江左岸,为人工开凿而成,起到向下游引县城水灌溉作用,并防止内江洪水过多进入成都平原。当内江洪峰超过一定值以后,宝瓶口的进水流量就很少再增加:出现特大洪水时,飞沙堰会自行溃决,加速泄量,使宝瓶口前水位迅速下降。宝瓶口的引排水控制功能,对下游灌区的防洪涝作用很大。
都江堰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优势的结晶:其分水鱼嘴的曲面设计、飞沙堰的弯道排沙,均暗合现代流体力学原理;其地理勘测技术,通过实地勘测选定宝瓶口位置,利用火烧水浇法开凿山体,巧妙利用了热胀冷缩原理;其数学与工程结合,各部分尺寸比例精确,如“卧铁”埋于河床标记清淤深度,确保对工程的科学维护。
都江堰的经济价值在于,使成都平原从旱涝频发变为“水旱从人”的粮仓,支撑了秦国统一和后续历代王朝的西南开发,至今仍在灌溉超1000多万亩农田,惠及2000多万人;其文化意义,体现了道家“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成为中国古代工程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并于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都江堰的生态可持续性体现在:一是无坝设计。避免截断河流生态,保护鱼类洄游和河道自然形态,与现代生态水利理念高度契合;二是就地取材。采用竹笼装卵石、木桩固定等工艺材料环保且易于修复;三是千年不衰的维护机制。“深陶滩,低作堰”六字治水箴言,指导后人定期清淤、维护堰体,保障工程长效运行。当时还建立了堰官、岁修制度,延续至今成为工程可持续管理典范。今年3月18日至4月30日,都江堰景区6号门(秦堰楼)进行封闭改造提升。
都江堰的创新核心在于,以极简的工程结构和复杂的水利功能,通过自然规律而非对抗自然的方式解决问题。其设计理念至今对全球水利工程(如荷兰三角洲工程、美国田纳西流域治理等),仍有重要启示。都江堰设计巧妙,效益卓著,是闻名世界的水利工程,被誉为“古代系统工程的巅峰之作”。
作为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常出现在文人墨客笔下。如唐代诗人岑参《石犀》“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追述了都江堰修建前蜀地水患惨状况;而杜甫《登楼》“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又借山水抒写了历史沧桑;清代董湘琴《灌阳竹枝词》“堰遏都江浪,民怀太守恩”,展现百姓对李冰治水使都江堰造福农桑的感恩;近代黄炎培《都江堰》“离堆锁峡走雷霆,李冰伟绩二千年”,则直接赞颂了李冰治水功绩,神采飞扬,脍炙人口。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馆原馆长)
http://www.kepu.gov.cn/news/2025-05/22/content_343330.html
(编辑:萧鼎 作者:张念茹)
凡本网注明“XXX(非公益之声)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舜网讯 为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关注孤独症儿童的良好氛围,4月1日下午,在第17个世界孤独症日来临之际,济南市残...
2024-04-02 09:41
在当今社会,企业的社会责任日益受到关注。三盛宏业,作为一家在业界享有盛誉的企业,在陈建铭董事长的领导下,不仅在...
2024-02-20 13:53
张建涛是一位来自河南乡村的科学老师,在孩子们眼里,他拥有超能力——能用塑料瓶、橡皮筋、吸管等等不起眼儿的材...
2024-02-20 10:42
——劲牌有限公司2023年度社会责任报告时序更替,岁物丰成。劲牌公司一年一度的社会责任报告如期而至。这是劲牌第...
2024-01-30 09:45
4月2日是世界孤独症日。当天,饿了么联合一万个太阳公益项目举办都是太阳关爱特殊儿童公益活动。10余名来自上海两...
2023-04-04 11:28
图①②: 都江堰纪念封及内插页。(中国集邮有限公司供图)图③: 都江堰全景。(作者供图)图④: 都江堰三字经深...
2025-05-23 09:25
科普时报记者 陈杰5月20日,在第三十二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全新发布汽...
2025-05-22 11:31
科普时报记者 陈杰5月17日,2025搜狐科技年度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论坛吸引了多位院士、科学家以及产业界人士,他...
2025-05-21 14:50
张未 李仪 科技日报记者 付毅飞 何沛苁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5月18日,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在西昌卫星...
2025-05-20 10:01
科技日报记者 管晶晶北京时间2025年5月14日12时12分,国星宇航、之江实验室携手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
2025-05-16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