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贵州黔东南:公益诉讼破解非遗民俗发展困境

来源:正义网| 2025-08-19 10:33:41

“勇敢者的游戏”安全系数大大提升

贵州黔东南:公益诉讼破解非遗民俗发展困境

\

苗族“舞龙嘘花”

苗族“舞龙嘘花”是黔东南地区元宵节的重要民俗,具有祈盼吉祥、欢乐、丰收、美好生活的寓意,且观赏性较强,源于汉族玩龙灯,经过苗族民众的不断传承,成为黔东南具有苗族文化特征并沿传至今的习俗。2021年,苗族“舞龙嘘花”习俗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台江县是该习俗的主要实践传承区域,每年正月初五开始到正月十七结束,有严格的仪式仪轨,有编扎龙灯和制作嘘花(烟花)的技艺,原有文化内涵和形式保存较为完整。表演前,舞龙者会在赤裸的身上涂抹由桐油等制成的特殊阻燃材料。表演时,表演者两手执龙,舞动龙灯,围观群众手持嘘花筒向龙灯嘘花,形成一片强烈的火海,舞龙者在火海中跳跃奔腾、奋勇前进。苗族“舞龙嘘花”是一项台江地区全民参与、集体传承的重要民俗活动,具有凝心聚力、促进社会和谐、加强民族团结的作用。

\

今年1月,检察官走进制作工坊了解嘘花筒制作工艺。

在贵州省台江县,每到元宵佳节,当地苗族同胞会用嘘花筒(苗族特制礼花)向数百条舞动的彩龙喷射火花,金色火花如瀑布般倾泻而下,舞龙者则在“火树银花”中翻腾起舞。这项延续数百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传统习俗——苗族“舞龙嘘花”,因其场面壮观震撼,也被称为“勇敢者的游戏”,代表着苗族人民的勇气与智慧。

而在这场“勇敢者的游戏”背后,潜在的公共安全隐患让这项非遗民俗的传承遇阻。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检察机关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凝聚各方治理合力,共同助力非遗民俗的传承和发展。

如今,苗族“舞龙嘘花”的安全系数不仅大幅提高,其文化价值也得到了更好彰显,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到这门手艺的学习和传承中。这项古老的习俗,在检察机关的护航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条短视频引发争议

每年冬至过后,台江县的苗族村寨便开始为元宵节的“舞龙嘘花”作准备,当地村民会按照各自家中流传下来的制作工艺,利用土火药和楠竹等制成嘘花筒。

“制作嘘花筒,讲究的是‘三分技艺,七分心意’,硫黄要选山中天然结晶的,木炭得用松木烧制的,芒硝要经过三次提纯,少一步都不行……”73岁的苗族老人龙运源珍藏着一套传了七代人的嘘花筒制作工具,斑驳的竹制模具上,残留着岁月的痕迹,那是一代代手艺人用心血铸就的印记。

苗族“舞龙嘘花”的起源,可追溯至清雍正年间。相传当时苗族先民为抵御外敌入侵,在元宵夜点燃自制的“烟花”,既能威慑敌人,又能祈求平安,久而久之便演变成如今的盛大仪式。

如今,这项习俗不仅是当地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台江县一张响亮的旅游名片。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平台的传播,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带动当地餐饮、住宿等行业发展。

2024年12月,某短视频平台发布一条关于拍摄“舞龙嘘花”活动的视频。视频中,赤裸上身、涂抹特殊阻燃材料的舞龙者,舞动着手中的龙灯,围观的群众拿着嘘花筒向龙灯喷射,火光瞬间冲天。“我们一家五口从河南过来,就是为了感受‘舞龙嘘花’的氛围,太热闹太壮观了……”视频下方的评论中,大部分都是对该项民俗活动的称赞和惊叹。但浏览评论区,也有游客说自己在观看“舞龙嘘花”时被燃放的嘘花筒误伤,甚至有的游客自行购买了嘘花筒在燃放时被爆筒喷射出的火花灼伤。

其实,早在2024年元宵节期间,就有60余名群众在参观该项民俗活动时,被燃放的嘘花筒灼伤就医。持续发生的安全问题,引发了社会公众对该项民俗是否安全的争议。

传承背后的安全风险

2024年12月,黔东南州检察院检察官在办案中发现该线索。经初步研判后,黔东南州检察院于12月19日以行政公益诉讼立案,并成立了黔东南州、台江县两级检察院检察官组成的一体化办案组。

专案组随后走访了多个苗族村寨、龙灯协会了解情况,并实地走访了多位嘘花筒制作者,发现嘘花筒从制作、存放到运输再到燃放环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

“这项用硫黄、木炭、芒硝等原料制成的非遗民俗,涉及危险化学品的规范管理,其暗藏的安全隐患问题不是单一行政部门能解决的,必须用系统思维破解这道‘传承与安全’的难题。”专案组成员、黔东南州检察院检察官郭付明说。

专案组经调查发现,近年来,随着“舞龙嘘花”活动的广泛开展,制造嘘花筒的原材料逐步更新换代,传统硫黄已被驱虫用硫黄农药所取代,硝酸钾也更新为农用硝酸钾型复合肥料。然而,由于这些材料来源多样、型号不一,配比不当会增加炸筒的风险。此外,嘘花筒的生产场所多位于人流密集的居民区,缺乏专业的防火防爆设施,且没有统一的制作标准,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对其监管工作亟须加强。

为非遗民俗传承点亮发展之路

2024年12月31日,黔东南州检察院分别向负有监管职责的台江县政府、黔东南州应急管理局制发检察建议,提出了“非遗传承不能踩法律红线”的整改思路,建议相关行政部门既要守住安全生产的底线,又要给传统技艺留足发展空间。

检察建议发出后,一场跨部门协同行动迅速展开,为苗族“舞龙嘘花”的传承点亮了规范之路。

台江县政府在广泛调研并借鉴其他地区成熟经验的基础上,出台了《台江县元宵节(苗族“舞龙嘘花”习俗)保护传承发展工作实施意见》,明确了应急管理、公安、文旅等部门在原材料采购、制作、储存、运输、燃放等环节的具体监管职责以及嘘花筒原料采购审批流程,并参照《民用爆炸物品工程设计安全标准》设立了6个嘘花筒非遗传承制作基地。

此外,在台江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应急管理、文旅、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结合各自监管领域,均作出了积极整改——

应急管理、文旅、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成立了专项工作小组,经过三个多月的调研和论证,推动台江民间龙灯协会印发了《台江县苗族舞龙嘘花筒管理办法(试行)》,制定了相对统一的制作标准和规范,并对原材料的质量标准、制作场所的安全条件等内容作出明确规定。

属地街道联合文旅部门引导48家嘘花筒制作工坊严格执行原材料采购审批备案制度,鼓励使用纸筒替代传统竹筒,并在经验丰富的传承人指导下制作嘘花筒,从源头上提高嘘花筒安全性。

属地街道联合市场监管部门推出了二维码溯源系统,给合格嘘花筒产品贴上二维码,消费者扫码就能看到制作人信息、原材料来源和燃放指南;组织专人对原材料市场进行监管,对30家存在安全隐患的嘘花筒工坊责令限期整改。

今年7月,黔东南州检察院针对苗族“舞龙嘘花”的整改成效召开了公开听证会。听证会后,嘘花筒制作传承人杨师傅举着刚获认证的制作许可证笑着说:“现在不仅安全了,手艺也更地道了。”龙灯协会的欧师傅也感慨道:“以前总担心出事,现在有了规范,我们表演起来更有底气了。”

为进一步提升嘘花筒的制作技艺,台江民间龙灯协会组织民间老手艺人开展培训,在文旅部门的推动下,把“看天气调配方”“距龙身三米燃放”等祖传诀窍纳入嘘花筒培训教材,提高新手的制作水平,同时对舞龙队伍和燃放人员进行严格筛选和培训,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和操作规范。

此外,为了让这项非遗民俗传承下去,文旅部门一方面收集整理苗族“舞龙嘘花”的历史资料,建立了完整的文化保护档案;另一方面,探索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技艺相结合,在台江县非遗博物馆引入VR虚拟现实技术,逐步实现游客沉浸式感受“舞龙嘘花”的魅力。

https://news.jcrb.com/jsxw/2025/202508/t20250818_7098550.html

(编辑:萧鼎 作者:news)

分享到:
版权申明

凡本网注明“XXX(非公益之声)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