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普 > 正文

在火箭“心脏”钻刻“中国精度”

来源:科普时报| 2025-05-13 09:27:19

\

2023年7月2日,周荣军在数控车床上紧盯刀具加工轨迹,随时给予调整,他以微米级精度把控著称。

\

2025年5月6日,面对某多曲面复杂型腔、精度要求达到微米级的新型结构产品,阎敏(左)和周荣军结合四轴加工中心,对关键曲面的加工盲区和刀具干涉风险点进行反复论证。

\

2024年12月4日,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升级版”首次发射升空,成功将海哨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参与生产的周荣军颇有成就感。

\

2025年5月6日,在加工产品前,阎敏给几位“90后”演示如何精准计算夹具旋转轴的实际坐标原点,同时要求大家关注温度变化对定位精度的影响。

\

2025年5月6日,围绕某新型航天结构件加工中出现的刀具崩刃难题,周荣军与团队进行技术会战。

\

2023年6月2日,周荣军娴熟地输入代码,编制某产品首件加工程序。他长期承担有高风险系数的重要产品首件加工任务。

4月24日,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中国航天成就再受世界瞩目。为了让航天器以“更轻的重量、更远的航程”飞向深空,无数航天人扎根一线,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阎敏、周荣军是我国航天领域的特级技师,是航天发动机生产加工关键工序的“守护者”,他们在航天发动机上钻刻“中国精度”,被称为给火箭“心脏”做微雕手术的人。

在航天发动机上有一个关键部件,主要负责将航天发动机推进剂燃烧喷射出的火焰转化为航天器的飞行动力。它体积虽小,却牵涉很多零件的组装,任何细小的偏差都可能导致火箭偏离轨道甚至解体。30多年来,阎敏苦练技艺,突破了数控机床0.02毫米的精度,以0.005毫米的极值(相当于一根发丝的三分之一),攻克了这一关键部件加工的“卡脖子”难题。

航天发动机上非金属材料的车铣加工,也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身为数控铣工的周荣军曾遇到前所未有的难题——将一个深度近1000毫米的产品内型面整体减薄0.3毫米。这个加工件不仅结构复杂、体型大、型腔深、直径小,因多轮烧结,硬度接近瓷化。加工这样的产品,犹如操控车床刀具去剥一个结构不规则的生鸡蛋,稍有不慎就会导致产品破碎,造成不可逆的损失。更具挑战的是,产品内腔深度超出当前国内外在线检测设备行程,无法在线检测修正。为此,周荣军耗时7天时间,用铣刀在狭长深腔内精准“雕刻”40余次,最终将产品加工壁厚差控制在一张纸的厚度。

宝剑锋从磨砺出。阎敏是第一批学习数控车床的技术工人,荣获“大国工匠”称号,他可以将直径50毫米的圆柱体车削到细如发丝,却不折断。在周荣军的心中阎敏是他的标杆,他坚持每晚“复盘”工作、钻研质量报告,并尝试将AI编程引入车铣加工,以迎接新的挑战。(晏美华)

http://www.kepu.gov.cn/news/2025-05/09/content_337061.html

(编辑:萧鼎 作者:张念茹)

分享到:
版权申明

凡本网注明“XXX(非公益之声)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

科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