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普 > 正文

唐卡:来自雪域高原永不褪色的秘密

来源:科普时报| 2025-08-08 09:23:09

\

展览中展示的唐卡绘画颜料与工具。 吕钟 摄

\

展览中展出的唐卡。 吕钟 摄

走!看展去

这个热度超标的夏日,北京白塔寺内一场穿越700年的艺术对话正在火热展开……为庆祝中国与尼泊尔建交70周年,“物泽天华——唐卡艺术与天然颜料展”(以下简称“展览”)于6月14日在白塔寺揭幕,并将持续至10月19日。

此次展览公开展示了民族文化宫博物馆珍藏的20幅明清唐卡,其中,部分珍稀题材画作系首次对外展出,艺术爱好者可不要错过。展览主要分为中华绘画艺术的独特瑰宝、天然颜料的艺术表达、独特的绘制技艺三个部分,系统展示了唐卡艺术非凡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来自雪域高原永不褪色的秘密,就在这红墙白塔之间被悄悄揭开……

20幅明清珍稀唐卡亮相白塔寺

跨进白塔寺大门,径直来到二殿,与其他博物馆之凉爽不同的是,一阵热潮扑面而来,走近一看,来自民族文化宫博物馆珍藏的20幅珍稀明清唐卡,正在它们最“舒适”的温度中,向人们静默展示其跨越千年不褪色的秘密。

唐卡,藏语音译“Thang-ga”,是中华民族绘画艺术中独具特色的卷轴画形式。其历经数千年演变,于公元7世纪(唐松赞干布时期)初具雏形,并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走向完善、成熟。传统唐卡的绘制要求十分严苛,必须按照经书中的仪轨及上师的要求进行,且所用颜料必须取自天然植物与矿物,以保证色彩历经百年仍璀璨夺目。

唐卡绘画艺术在藏族文化中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其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因此唐卡又被称为藏族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释迦牟尼佛布本彩绘肃穆殊胜、燃灯佛千佛纸本彩绘深邃悠远、弥勒佛布本彩绘神圣庄严……现场展出的唐卡来源广泛、内容丰富,既有出自宫廷的经典作品,也有来自雪域高原敬献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礼品。这些作品用料考究、色泽艳丽,能够让观众近距离感受藏族艺术传承的匠心与信仰力量。

“五原色”呼应高原独特色彩美学

唐卡区别于其他绘画艺术的独特之处,就在于那取材自天地自然、能够保持色彩千年不变的颜料。此次展览的“重头戏”,也正是对于唐卡颜料取材来源和制作工艺的揭秘展示。

五彩斑斓的唐卡主要由白色、红色、蓝色、绿色和黄色“五原色”组成,而这些色彩的提取离不开青藏高原丰富的植物与矿物资源。如白色多取自云母、高岭石、珍珠等;红色多取自辰砂、赤铁矿、珊瑚、藏红花等;蓝色多取自青金石、蓝铜矿、花青、蓝靛等;绿色多取自孔雀石、绿松石等;黄色多取自雌黄、雄黄、褐铁矿、许康草、姜黄等。这些主色经互相组合,还可以演变为9个分支色和32个配色。

为了向观众还原唐卡颜料的“前世今生”,此次展览选取了中国地质博物馆的真实矿物标本用于原料展示。当观众凝视这些粗糙矿石,再对比墙上明清唐卡中历经数百年依然鲜艳的蓝色天空与金色佛光,便能直观感受天然颜料的神奇蜕变。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是这五种颜色?实际上“五原色”的选择正与青藏高原的自然色彩美学不谋而合。西藏平均海拔4000米,强烈的阳光照射使得景物饱和度异常突出。湛蓝的天空、雪白的云彩、碧绿的湖畔、艳丽的红花、金黄的草木,独特的视觉景观潜移默化地塑造着西藏人民的审美特点,促使他们将这种美学认知施展于唐卡之上。

千年传承成就中华民族艺术瑰宝

如果说是大自然的瑰丽为唐卡艺术“披”上了一件永不褪色的斑斓外衣,那么,藏族人民质朴真诚、坚韧不拔的美好品质,铸就了唐卡艺术真正的内在灵魂。

完成一幅精美的唐卡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仅颜料制作就要经历矿石开采、破碎为块、筛选除杂、钵体精细研磨(水飞法)、加适量胶液黏合等诸多步骤,使之能附着于绘画载体之上。在绘画时,为了呈现出心中最佳色彩,唐卡画师们会多次微调配方比例直至调出满意的颜色,这十分考验创作者的耐心和技艺。

不仅如此,唐卡绘画所使用的部分矿石颜料含有重金属,长期接触会损害人体健康,然而仍有一代又一代勇敢虔诚的非遗传承人,将自己的一生献给唐卡艺术的传承发展。

眼下,唐卡艺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经历着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展览交流推广、文创产品开发、公益教学体验……唐卡艺术正在以更加多样的形式走进公众生活,在创新中找到自己新的定位。

编辑:吴桐

http://www.kepu.gov.cn/news/2025-08/05/content_380399.html

(编辑:萧鼎 作者:news)

分享到:
版权申明

凡本网注明“XXX(非公益之声)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

科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