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普 > 正文

相信阅读的力量 搭建起文化津梁

来源:科普时报| 2025-04-29 15:08:31

\

\

4月21日,在第二十届文津图书发布暨国家图书馆4.23世界读书日特别活动上,著名作家、文津图书评委周国平作题为《文津图书的意义和AI时代的阅读》的主题演讲。(国家图书馆供图)

4月21日晚,第二十届文津图书评选结果在国家图书馆揭晓,以“相信阅读的力量”为主题的世界读书日特别活动同步开展。国图音乐厅这个晚上添置了书的“妆饰”,满堂读书人精神抖擞喜气洋洋。作为文津图书评委应邀与会,我也真切感受到了那浓郁的书香。

文津图书评选每年举办一次,迄今已走过20年。活动现场,著名作家、文津图书评委周国平作主题演讲时评价说,在公益性图书评选活动中,文津图书应属起步最早、坚持最久的品牌之列。其创办的大背景是全民阅读活动在国内逐步开展,因而占了风气之先。他认为引导全民阅读的重点主要有两个:一是经受了时间检验的经典作品,它们是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的最重要的精神财富;二是新出版的好书,它们是当代人所创造的优质的精神财富。文津图书侧重后一种引导,致力于评选出适合公众阅读的好书,如同一座桥梁,把公众与好书连接起来。

“国家图书馆文津领读人”代表、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靳东,则饱含深情地以朗读形式重温了著名作家、首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专家评审委员会主任王蒙在文津图书初创时的寄语:

好书最美。有价值的思想是美丽的,学习着是美丽的,思想着是美丽的,认识着的实践是美丽的。提倡写好书读好书就是提倡思想提倡智慧和光明,消除愚-昧和黑暗。

人生还会有许多困惑、许多悖论、许多一时看不清说不明左右为难进退失据之处。有时候一个成熟的人无法但又必须立即做出决定或立即表示臧否。当你面临选择的痛苦的时候,你可以更有把握地去学习,用读书、实践和思想抚慰你的焦虑,缓解你的痛苦,启迪你的智慧,寻找你的答案。

学习归根结蒂是通向真理,通向知识,通向光明,通向正确的抉择。它同时通向快乐,通向胜利,通向精神的家园精神的天国。

我在活动现场见到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李亮一家人。李亮指了指扑入怀中的女儿道:“刚才她问我,爸爸拿奖怎么没我的份呀?”大家都乐了。

谈及《星汉灿烂:中国天文五千年》入选文津图书,李亮说:“这份荣誉既是对我个人科普创作的鼓励,也是对中国科技史研究价值的一种认同。而且让我确信,即使是专业性较强的天文学史,只要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同样能赢得广大读者的喜爱。更重要的是,这也时刻提醒我科普创作肩负的社会责任——在国家大力推动科技创新的今天,高质量的科普对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培育科学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行星科学家、《科普时报》“科教融合”栏目主持人郑永春主译的《太空探索通史》这次也入选文津图书。他告诉我,在翻译过程中,他注意到书中内容大多是以西方视角书写,较少中国元素,尤其是对中国近半个多世纪以来航天领域的进展,鲜有提及。作为一本太空探索的通识读物,不能不说是个缺陷。因此,他专门增补了一章“中国太空探索简史”,以此强化与中国航天相关的元素。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度。

郑永春说,此番“文津殊荣”也让他意识到,我们的科普创作此前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天文和航天这两个领域。传统上,天文学主要是借助望远镜观测宇宙,无论是地面望远镜还是太空望远镜,其目的是研究宇宙的起源与演化,这是天文学的核心内容。而航天则更多地涉及工程和技术,特别是火箭、航天器、飞船以及航天员等元素。然而,航天的探索目标与天文学家的研究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天文学是科学,航天是工程,两者虽有密切联系,但又存在明显的分割。

与“天上”的作品呼应,还有一部“地下”的作品。它就是出自意大利探险家弗朗切斯科·绍罗之手、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地心之旅:探索山洞、岩穴与地下世界》。此书恰如一把精密的地质探针,在科学与人文的经纬间,重新丈量我们脚下这片被忽视的神秘宇宙。人类探索地球内心的科学旅程,实则也是一场探寻内在、回归自我的心灵旅程。这种将探险叙事与科学阐释熔于一炉的写法,构成了该书的独特价值。

这次评出的文津图书科普类作品中一个“另类”,是由世界著名神经科学家与心理学家联袂创作的《漫画脑科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总编辑胡燕红说,这是该社第六次获得文津图书荣誉。这本书的特色在于创新采用视觉化叙事体系,通过趣味案例解码大脑结构与运作机理,系统阐释了思维模式的重塑路径。它既对常见心理行为误区及决策盲区作了剖析,更提供了可操作的思维调适策略,因而可助力读者实现身心脑协同发展,增强环境适应力,全面提升生活决策质量。

第二十届文津图书评选推广给出了一份由20种文津图书、46种文津提名图书组成的沉甸甸的书单。综合来看,入选作品主题多元,内容丰富。社科类图书融合历史纵深与现实关怀,科普类图书兼具科学深度与人文温度,少儿类图书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表达中探索。这些作品共同构建了连接学术深度与公众阅读的“文化津梁”。

http://www.kepu.gov.cn/news/2025-04/29/content_332854.html

(编辑:萧鼎 作者:张念茹)

分享到:
版权申明

凡本网注明“XXX(非公益之声)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

科普推荐